-
如果我们“好心”地把农民困在农村,还能实现现代化吗?
整个中国未来的城市化道路问题,是城乡关系问题在土地问题上的表现。这是由于我们在整个城市化道路上的不坚决,导致农民左右选择、难以取舍。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城市化阶段,速度降低,农村人口进城规模也在下降,接下来关键是城市怎么对农民,而不是农民怎么对城市。[全文]
-
这个大问题想明白了,东北振兴、中西部发展的思路就清晰了
最近到一个西部省份调研,当地说要搞大数据产业,但从全国分工来看,只有几个人力资源、高校集中的地方,才能真正把高科技产业做起来。这不是说别的地方不要发展,而是要认识到国家的产业发展前沿是面向整个中国的,地方政府不能生搬硬套,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各地的比较优势不是政府找到的,而是企业试错试出来的。[全文]
-
国内大循环怎么搞?先找出内需迟迟不能提振的原因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9位专家现场发言,对“十四五”建言献策,陆铭教授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日前,陆铭教授接受观察者网独家采访,深入剖析中国经济的升级方向。[全文]
-
地方政府对宅基地的一些做法,对国家立法提出紧迫要求
目前地方政府有很多做法已对国家层面的立法提出紧迫要求,比如针对大量事实上空置的农村宅基地,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最根本的是,城市化进程中要逐渐取消户籍和城乡分割制度,让长期在城市稳定居住就业的人转化为市民,获取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能总是依赖农村来消化城市经济的冲击。[全文]
-
借疫情爆发批评大城市发展路径,有道理吗?
新冠疫情发生在武汉,到目前为止,大量信息仍表明跟食用、交易野生动物有关,除非你认为大城市和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拥有更多野生动物使用和交易,这样城市人口规模和此次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来。但其实不然。[全文]
-
疫情之下,打击涨价也不能一刀切
疫情期间,由于各种成本加剧上升导致的物价上涨,有一定合理性。像有些地方对涨价一概以??畲?,结果可能是,为了避免受罚,生产者不生产,销售者也不销售,从而市场出现更为严重的短缺。因此,合理的涨价可以保障和激励生产,还可以让民众不在短期内囤货。[全文]
-
动钱还是动人?中国经济布局与全球化的“赛跑”
过去我们很少谈的一个问题是,这场全球化的进程对于中国经济空间分布的影响。经济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以及内地少数大城市,人口也是这样流动。但由于我们要追求所谓的平衡,即经济均匀分布,所以将大量资源调配到远离大港口的地方,恰好与全球化的驱动逻辑相悖,导致投资回报率偏低。[全文]
-
再提放宽落户,京沪会爆棚吗
社会各界有一个根深蒂固误解,就是把城市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高房价、拥堵、污染等,简单地和人口总量挂钩,并认为城市承载力有限。但这些观点都经不起推敲,“城市病”与人口多少没有特别强的关系。但若不彻底纠正,就仍存在用行政管制力量来控制人口的观念。[全文]
-
中国房价泡沫,比你想象的小得多
国土资源部曾有一位官员讲过,据他所知,全国范围内不存在住房短缺的问题,这句话还真的有点道理。但是这是全国范围内不存在住房短缺的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大量房子造在中西部,当地人口还在进一步往外流出。[全文]
-
中国的城市化应谨防“欧洲化”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争论的主要不是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问题,而是在哪城市化的问题。要不要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要不要让中西部的农民在家乡附近就地城市化?全球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中国城市发展和未来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会不会走出一条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道路?[全文]
-
上海太拥挤了吗?
中国式的特大城市处于国内外对于城市发展争论的中心。而上海是中国式特大城市的代表,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多、拥挤,除此之外还有发展速度过快、人口流动量大、房价高昂。那么,要不要逆城市化?要不要以政策限制人口流入?该用什么样的政策来治理中国式特大城市?作者以专业的眼光为您分析。[全文]
-
谈“城市病”的几个误区
2012年以来,城市化成了中国的热门话题。陆铭教授认为,大城市出现的问题亦即城市病,不能简单归罪于城市的扩张与发展,更不能因此否定城市化以及大城市的价值,城市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反而能有效缓解城市??;而与国际相比,中国现在的人口集聚水平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他在近著《空间的力量》中,将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概括为一句话: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全文]
-
技术和教育的赛跑
二战后出生的人群的教育水平提高赶不上技术进步对他们的要求,于是,人群出现了分化。在技术与教育的赛跑中输了的人们只能去竞争那些不能被计算机替代,也不能被外包到其他国家的工作,比如秘书和超市收银员。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也躲不过这场赛跑。中国不太可能像美国和英国那样以金融和教育形成全球竞争力,至少不太容易。但是,中国完全可能像德国、日本和韩国那样走一条以制造业立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中国劳动力不仅需要提高受教育的年数,更要提高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技能。[全文]
-
陆铭:中国的制度试验具有世界意义
如果中国能够在持续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是在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历史经验的发展道路之上完成的。这条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以有条件地加以借鉴的经验,这条道路也将预示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模式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全文]